現今中寮安溪城隍為明末鄭成功來台時,隨之從大陸福建省安溪縣張、施兩姓人家來台定居現址(舊名張寮、施厝寮)至今。當年先民為祈求旅途平安,迎請安溪二城隍隨身保佑,二城隍自選於現廟址定居,居民簡單修建以避風雨。不久張姓先民張旦為求平安也從安溪迎請三城隍及媽祖(現安奉張家公祠)來台。日正當中來到張寮(現中寮)稍作休息,等到準備動身時卻挑不動全身,只得以竹筶請示才知三城隍也將定居此地,從此張寮小廟來了兩尊從安溪恭請的城隍金身,同時成為兩村精神信仰的中心。
至乾隆四十年(1775)張施兩村信徒,捐募當時金額壹仟元,照二城隍所擇定之廟地,建築城隍廟,主祀固定金身之大城隍,安溪迎請來此的正身二、三城隍,再依照安溪之祀奉,加塑四、五城隍、城隍夫人(城隍媽)之金身,而成一完整的城隍廟。再加上五谷仙帝、游府千歲、觀世音菩薩等諸神。至咸豐二年壬子(1852)廟宇破損不堪,祖上賢人張諱永盛提倡募捐金額柒佰餘元再次重建,及至民國十八年(1929)歲次己巳年本境信士張文進募捐境內信徒樂捐日幣貳仟伍佰餘元再度興建。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人民已有信仰之自由,本廟香火漸漸遠播,直至民國五十一年本廟管理委員會組織成立,由施江梅先生任第一屆主任委員,經過一段時間之努力,組織漸上軌道,直到民國五十五年第二屆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文進先生鑑及本廟香火鼎盛,廟宇過窄,香客參拜時,常顯出過於擁擠之現象,於是召集委員會商討擴建,並經信徒大會議決通過,由第二屆管理委員會發動擴建募捐工作,承蒙境內外信徒,踴躍樂捐鼎助,自民國五十五年八月興工,一直到民國六十一年夏天謝土,進行相當順利。
民國六十三年五月又興建廟室及鐘鼓樓,直到六十五年五月完成。不久又在眾信徒的全力支持下,自第五屆委員暨主任委員張振成之時又開始著手擴建後殿事宜,由於後殿之擴建,必須購地及申請建築執照,經核准之後,破土,首先於歲次己未(民國六十八年)正月開始建造地下室,觀音佛祖殿及凌霄寶殿的建造物,再由眾信徒及本廟第六屆委員暨主任委員張魁完成。歷時六個年頭有餘,人事經歷第五、六、七諸屆之委員會竣立。於甲子年十一月十二日上午六時廿三分開廟門入火安座、供奉玉皇大帝、觀音佛祖、由眾信徒朝拜。其中之工程包括放生池、廟後藝園、涼亭等,耗資新台幣貳仟餘萬元,大數借助於外界信徒之資力,如今已一一完成!由此可知本朝主神之神威顯赫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