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嘉義市九華山地藏庵本屬佛教寺院,因兼具儒、道性格,故又稱地藏庵廟或地藏王廟。由於神靈顯赫,前來頂禮膜拜者,皆獲如願以償,加上庵方對黎民佈施、淨化社會,發揮濟世功能,甚為民眾所敬仰,聞名遐邇,終年頂禮膜拜信眾絡繹不絕。
貳、沿革 (一)邑厲壇、地藏庵廟
嘉邑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金身,於明末即已由善士自唐山安徽九華山輾轉隨鄭國姓護持來台。草創致祭,未有定所,或在「善化里」。清康熙中葉,信士擇定於今址恭奉。康熙五十五年(1716),由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募資正式建邑厲壇,為屋祀 地藏王菩薩。
康熙五十六年(1717),游崇功再擴建北側廟殿,即今地藏王廟。乾隆五年(1740),知縣李倓修建,擴大北側房舍,並允供來自內地居民客逝者之棺槥在此寄頓與殯葬儀式。如此,對生民及社會淨化發揮甚大功能。
日政伊始(1895),邑厲壇併入本庵廟,名「嘉邑九華山北嶽殿地藏王廟」。
昭和十一年(1936),嘉義市尹川添修平執行眾神歸天政策,指定本庵為佛堂,全市各寺廟的佛像集中於本庵奉祀。民國五十一年於廟前埕東建大願台,符合本庵 地藏王菩薩大慈大悲心願。 民國六十年(1971),原庵廟院宇拆除改建七層蓮花寶殿。一樓(地下室)奉祀 十殿閻王、酆都大帝、什家將、註生娘娘、月下老人。二樓本庵正殿,祀 地藏王菩薩。三樓大雄寶殿,祀 釋迦牟尼佛、太歲殿祀 太歲星君、文昌殿祀 文昌帝君。四樓大悲殿,祀 觀世音菩薩。五樓彌陀殿,祀 西方教主阿彌陀佛。六樓藥師殿,祀 東方教主藥師殊利佛。七樓大願殿,祀 四方佛。
(二)蓮花寶殿四大龍柱
七層蓮花寶殿的四大龍柱實在難能可貴;其居中的兩柱,均雕有龍有鳳,符合「龍鳳呈祥說」,象徵族群融合、婚姻美滿、家庭和樂之意。前來頂禮膜拜者,皆能獲得神佑,有情人成眷屬,安居樂業,生活美滿幸福。
外側兩柱,均雕有兩龍。其一龍首,由上向下,另一龍首,由下向上。如此,正符合自然科學學理:雷雨天,即古謂火龍、打雷,並可能引來災害。平日常前來頂禮膜拜者,皆能獲得菩薩庇佑,避開災難。
四大龍柱既闡明民俗、信仰、族群圖騰與融合、歷史意涵,符合科學學理,實為難得的歷史與自然科學的教材。
(三)大算盤 一般民間信仰認為自然界存有天界、人間、地獄等三個空間。十殿閻羅與地藏王菩薩同為地獄的最高主宰;十殿閻羅以掌理審判、報應、輪迴為主。設置有賞善司、罰惡司,對世人頗具威嚇與警惕作用。一樓殿前所掛大算盤『世人何須空計較,神天亦有大乘除』(謁語),即閻王司審喻具,有醒民誨眾作用。
|